第148章 朝议与倭国银矿

  太和殿,户部尚书徐阶出列,朗声道:“启禀陛下,今年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成,因为江北的雨水偏少,导致陕西、甘肃等地粮食比往年减少……

  “夏季的播种已经开始,但现今雨水不足,也不知今后几个月的雨水如何,臣怕到了秋收时依然难以丰产……”

  听他汇报完,秦政蹙眉道:“北方出现干旱,确实是个问题,爱卿可有应对之法?”

  徐阶沉吟道:“陛下,不如您向上天祈雨,您既是仙人,定能让上天降雨。”

  “求雨?上天决定不下雨,便是求也无未必管用,朕以为还是要依靠人力。”秦政道,“陕西两地都可引黄河之水灌溉。”

  徐阶道:“黄河之水虽然管用,但这两省地方太大,远水解不了近渴,纵是开凿水渠,一时也难以完成。”

  “爱卿所言甚是,但不能坐以待毙。”秦政思索半晌,“这样吧,可以用飞船装水,运到受灾之地,进行灌溉,或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。

  “还有,令当地官府开闸放水,将黄河之水通过支流引到受灾之地。”

  徐阶点点头:“陛下打算通过飞船运黄河之水?此法确实可行。只是,如此也并非易事,一则,飞船不好装水,再则,臣也不知那飞船装了水后能不能飞行。”

  “爱卿不用担心,飞船可以一日不停地来回运水,纵然一次带的水少,也能起到缓解干旱的作用。

  “至于你担心飞船载重过多,难以飞行,更是多虑了。下朝后,朕便安排下去,让龙禁卫前往。”

  “是。”徐阶拱手,退回了班中。

  “礼部尚书、工部尚书何在?”

  “臣在。”王莽和杨国忠出列,“陛下有何吩咐?”

  “王莽,朕命你协同工部尚书,在陕甘宁三省修建水利,开凿水渠,将黄河之水贯穿三省各地。”

  王莽有些惊讶,迟疑道:“陛下,臣主管礼部,事务繁忙,只怕抽不开身。”

  秦政沉声道:“爱卿你如何不明白朕的意思,朕让你协同工部开凿水渠,并不是让你全部参与,而是希望你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,一改以往修建水利的方法。”

  王莽脸上现出一丝了然,明白了秦政之所以点名让他参与,是想利用他前世的知识,苍声道:“臣领旨。请陛下容臣一些时日,臣想几个方案呈送陛下御览。”

  “爱卿,你要切记,新的修建水利的方法,要遵循省力、省时、省人工、顺应自然的原则,做到旱时能保证水源不枯竭,汛时能减轻黄河的压力。水渠堤坝可以用国商衙门的混凝土做……”

  王莽点头:“陛下所言甚是。只是黄河之水向来从西到东、从北到南流动,若要将西北的甘肃之地,也笼罩在黄河灌溉下,须得仔细规划一番。”

  “水渠的具体开凿路线,你与工部商议后确定下来。用飞船运水的事,朕会令龙禁卫即刻展开,确保今年秋天粮食不再减产。

  “至于用于开凿水渠的人工,可以从当地就近招募,也可从各地没有田亩的流民中招募,也可以从他国招募。

  “无论从何处招募,要确保不会影响百姓们种田,更要给足他们酬劳。

  “徐阶、杨国忠,此事你们要注意,要让他们劳逸结合,不可使他们过度劳役。修建水利固然是国之大事,但也不能操之过急。”

  “臣领旨。”

  “王承恩,令翰林院拟旨,传旨陕西、甘肃总督,让他们时刻关注旱情,若是有百姓粮食不济的问题,就马上开仓放粮,若是粮食不够,就向朕上奏章,或向龙禁卫反应。”

  王承恩应声,让身后的小太监记下,等下朝后令翰林院拟旨。

  秦政又道:“前些日子,朕通过在地方上的龙禁卫,对中原腹地的用水情况有了些了解。

  “据村民们说,很多乡村中靠近田地的小河,前些年还水漫河塘,近几年肉眼可见地水量减少,一些很小的河塘,早已经没水,每年的雨量也越来越少,渐有出现旱情之势。

  “朕担心再过些年,就会酿成极大的旱灾,此时须得早做防备,以免到时爆发大面积旱情,难以收拾。

  “朕想,以中原腹地为中心,建设一条大的水渠,将夏国的各处湖泊、河流连到一起,确保在遇到雨水减少之时,能够灌溉田亩。众爱卿以为如何?”

  工部尚书杨国忠笑道:“陛下圣明,早该如此。建一条连接全国的水网,无论是灌溉农田、排解洪灾,还是运输货物,都极为方便,到时甭管是旱灾还是水灾,都能有效抵御。”

  见杨国忠一副无脑吹的模样,秦政笑了笑。

  萧何出列道:“陛下,建设这样的水网自然于国有利,只是还要考虑到国库和人工能否支持,这样的一个大工程必然耗时良久。”

  “此事确实不能操之过急,朕的意思,是先从粮食大省的河南开始,以此为中心,向陕西、山西、山东等省份覆盖,西连川蜀,东入大海……”

  萧何凝眉道:“陛下,若是将水引入长江,就会造成北方的水更多地往东南流,导致缺水……”

  秦政沉吟:“到时确实会有这个问题,既是如此,那就不如将南方的水直接调到北方来。

  “北方向来缺水,京都人又多,只怕以后会有用水危机,那便再修一条线,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。”

  “将南方的水调往北方?”萧何一脸震惊,“向来都是水往东南走,把水反向调过来,这可不容易……”

  “不容易是不容易,但未必不可行。”秦政道,前世已经有了经验,虽然现在技术有些差距,但只要花的时间够多,就肯定能做成。

  “这是个大工程,朕不着急,能在五十年内建成,朕就很欣慰了。”

  萧何点头:“既是如此,臣没异议了。”五十年?估计到时他都不在了。

  “王莽,”秦政又叫道,“此事你也负责规划,一年内拿出整体方案。”

  王莽应声:“臣领旨。”

  “工部尚书,你只会地方衙门,让他们勘察地形,重新绘制水利图,送到京都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秦政顿了顿,看向一旁道:“王承恩,皇庄的花生、红薯、土豆收成如何?”

  王承恩面向秦政:“回陛下,红薯和花生还没成熟,土豆收了两千多斤。”

  “两千来斤太少了。将收获的都种下去,到秋末就能有两万斤左右了。”

  “奴才知道了,下朝就吩咐下去。”

  “夏种马上要开始了,朕稍后将玉米这个新粮食给你送回去,你令人种了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王承恩转过身去,秦政扫视群臣一眼:“几月前,朕曾令你们推行简化字,如今简化字已在民间流行开来,给百姓们识字提供了方便。

  “但仅仅如此还不够,若要百姓们都识字,还须建设学堂,做到至少在每个县城,都有一所像样的学堂,众爱卿以为如何?”

  严嵩率先表态:“陛下圣明,在民间建设学堂,确实能让增加识字的百姓,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。”

  徐阶、萧何、刘伯温、蔡京、贾似道、王莽等也都表示附议。

  秦政点头微笑,这些朝臣,甭管是忠是奸,在国家的决策上,都还不糊涂,知道该赞同什么。

  “此事就这么定下了,由工部和户部主导。”

  杨国忠和徐阶再次出列领命。

  “今年科考,朕发现国家筛选人才的方法就只是写作八股文一项,此方法太过单一,无法筛选出多方面的人才。

  “应当再增加算术、农术、建筑、水利、问案等方面的试卷,作为加分之项,考察考生的多方面能力,方便他们为官之后,更好地处理地方事务。众爱卿若有补充的科目,现在就可提出。”

  严嵩出列:“陛下,考八股文已经延续了几百年,明年就是大比之年,此时忽然增加这么多项目,只怕考生们会有怨言。”

  “增加这些项目,对他们为官只会有利无害。不过爱卿说的也有道理。明年科考,就以八股试卷为基础,只要八股试卷过了,就有功名。

  “不过,若要夺得状元,必得在新加的某一项中,成绩突出。三年后的另一届科考,就要看综合的分数,根据分数高低判定能否上榜,爱卿以为如此可好?”

  严嵩低头拱手:“吾皇英明。”

  “好,稍后你们颁布一道诏书,传告天下,让全国士子都知道增加新科目之事。”

  随后,又有几个朝臣出列,启奏了几件事,等朝会结束时,已经将近午时了。

  让众臣退下,留下了王莽。

  秦政从一侧的桌子上拿起茶盏,喝了几口,向低头垂目的王莽道:

  “爱卿,你上月做的不错,给百姓们造出了新纸张、制作了牙刷、抽水马桶、织布机等物,利国利民,按说,朕该赏赐你。

  “但朕知道,你是个传统的儒士,不是好功名利禄之人,朕便不另外赏赐你了,把你通过系统得到的经验与朕兑换成寿命便是。”

  王莽闻言,嘴角抽了抽,心里腹诽了一句,但面上仍是恭敬地道:

  “陛下所言正是,臣确实是个传统的儒士,不好功名利禄,只在乎能否为国家、为百姓立下功勋,做于国于民有利之事。

  “与陛下兑换寿命的事,陛下之前就跟臣讲了,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不过将经验给陛下,臣自然不敢抗命。”

  秦政也没跟他继续墨迹,让系统直接兑换了寿命,他一共有了五万经验,兑换了一百年寿命。

  用了一个月功夫,增加了一百年寿命,他也该满意了。

  留着他这个长寿命的穿越者大臣,对自己也有好处,但不能让他一直担任礼部尚书这么高的官职,不然必会形成朋党,导致尾大不掉。

  当过个两三年,就将他调走,成立科技院,让他去搞研究去,既然是教授穿越者,让他做研究员就非常合适。

  【恭喜宿主升到一百零七级,寿命加三十年,武力加九十点。】

  听着脑海中系统的声音,秦政很开心,这些穿越者虽然危险,带来的好处也是非常突出的,只要不失去控制,坏处总是大于好处的。

  看向脸上泛出几丝喜色的王莽,秦政道:“爱卿,南水北调工程,还要你多多费心呀,这个搞好了,就是百年之利。”

  “陛下放心,臣必会尽心竭力。”王莽说罢,又道:“之前臣跟您谈的君主立宪之事,不知您考虑的如何了?”

  秦政笑了:“不瞒爱卿,朕认为此事并不适合如今的大夏。朕也知道君主立宪制比皇权制度好,但无论多好的制度,都只适合特定的国情,大夏并不适合此制度。”

  看王莽还要说什么,又接着说:“好了,朕有些累了,还有事要处理,今天就到此为止吧。等有空闲,朕再给你说道说道。”

  说着,眼前的画面消失。

  秦政伸了个懒腰,从座椅上起身。今天这个朝上的可停累的,但是这还没完呢。

  他下了楼,走到甲板上,就见飞船早就停了,此时还停在半空中,下方是南离国都。

  他联系在沿海的龙禁卫,让他们乘飞船前往陕西两省,运黄河的水,灌溉田地。

  倭国已被控制,倒也不担心会从那边再有骚扰的船只,留在沿海的一百艘战船放在那里也没作用了,让他们去灌溉旱地最合适不过。

  一百艘战船虽然不多,但也能稍微缓解旱情,可贵的是,他们能不停地运输,随着时间的推移,旱情必会逐渐减轻。

  吩咐完,他又联系在陕西、甘肃的金龙禁卫,让他们注意受灾的百姓,有粮食不够吃不上饭的问题,就即刻反应。

  而后,他又连通了在其他地区的金龙禁卫,令他们注意旱情、水灾。

  做完这些,正准备下船去,在倭国的金龙禁卫传来消息:“启禀陛下,我们在倭国多个区域发现大量银矿、金矿,价值在几亿两,请问陛下,是否令人开采?”

  “银矿、金矿?”秦政很快想起来,前世的倭国似乎也就是个产银的大国,现在在那里查出银矿,倒也在情理之中。

  有了这几亿金银,大夏未来几年就没有财政危机了,不管是收购商户、扩建紫禁城、开凿沟渠、建设全国的水利网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、雇佣百姓,都不缺钱了。

  “很好,你们马上封锁消息,把守入口,组织人开采,开采出来的金银通过飞船送回京都,放入内库。”

  “陛下,那开采的人,是用倭国人,还是咱们的人?”

  “用倭国人。咱们的人继续向东边延伸,一边寻找倭国皇帝,一边扩大疆域。”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无限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满朝奸佞,朕靠治国长生,满朝奸佞,朕靠治国长生最新章节,满朝奸佞,朕靠治国长生 无限小说网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无限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