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然,何以为人?

  言辞坚定,彰显无畏决心与赤诚之心。

  朱标听罢深受触动,几乎欲拍案叫好!

  目光满含赞许,频频点头。

  这般感恩图报的品性,谁能不钦佩?

  忽觉此事颇有蹊跷,朱标暗自思忖:这孩子怕是不知自身身世?

  奇哉怪也,父皇为何隐瞒?

  莫非并非亲生?抑或另有隐情?

  朱标思索片刻,仍不得其解。

  不过,这并非关键,他欲趁机与父皇坦诚相对,探明真相。

  此时正是良机!

  至于朱政东征之事,朱标认为并无不妥。

  观其习武表现,再添大军势如破竹,应对倭寇应无大碍。

  纵有波折,身为主帅亦难有性命之忧。

  父皇忧虑或许多余。

  于是,朱标稍作沉吟,说道:

  “若你执意前往,孤并无异议。”

  谨身殿内,气氛凝重。

  刘和禀报称朱政依然固执己见,态度坚决。

  他只希望皇上少安毋躁,因太子朱标已前去劝说。

  然而,老朱坐立难安,焦虑地在殿中徘徊。

  窗外雨势渐大,更令他心急如焚。

  片刻后,当老朱正欲亲自前往探视时,只见朱标撑伞入殿。

  老朱眼中闪过一丝希望,快步迎上,急切地问:“情况如何?那顽固的小子肯听劝了吗?”

  望着父亲焦急的模样,朱标叹了口气道:“父皇,朱麟年少气盛,主意颇大。

  儿臣一番劝解,却未见效。”

  老朱闻言怒不可遏,破口大骂:“这倔强的家伙,难道要逼我气死吗?”

  虽满心恼火,但对儿子的疼爱使他难以割舍。

  他背着手,在殿中踱步,一时无计可施。

  朱标略作思量,建议道:“父皇,既然朱麟执意如此,不如顺其心意,准他前去。

  以他的能力,又有精锐随行,料也无妨。

  再派遣可靠亲卫保护,谨慎行事便是。”

  “罢了,跪了这么久,又淋了雨,也该让他歇息了。”

  听到这句话,老朱瞬间情绪激动,眼眶泛红,声音颤抖地斥责道:“傻孩子,他有什么需要回报我的?是我对不起他啊!”

  朱政是他的亲孙子。

  在他心中,对朱政的好是理所当然的,甚至带着一种愧疚,觉得自己应该加倍补偿。

  如果不是疏忽未察,怎会让朱政差点流落民间?幸好有妹妹庇佑,才得以弥补这个过错!

  但最让老朱愤怒的,还是朱标这个罪魁祸首!

  想到这里,老朱转向朱标,毫不留情地数落起来:“你这不孝的东西,说得倒冠冕堂皇!什么理由都找得出来。

  战场上刀枪无眼,生死难料,哪有什么万全之策?我那年幼的孙子,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?你说得轻巧,好像与你无关似的。”

  朱标面对老朱激烈的指责,一时语塞,只能愣在那里。

  看着老朱愤怒的模样,他也不禁哑然失笑,心里感叹道:“宠得如此厉害,也算是少见了。”

  最终,朱标无奈地摇摇头,选择了沉默,没有多说什么。

  片刻后,老朱的情绪稍稍平复,才缓缓开口:

  “父皇究竟何意?难道真要让麟儿一直跪着?依他的刚毅倔强,怕是不肯轻易妥协。

  这到底要跪到何时?”

  听罢,老朱的脸色变得复杂,犹豫不决,似在矛盾中挣扎。

  许久,他长叹一声,摇头叹息:“这个倔强的家伙,真是上天派来跟我作对的!”

  朱标闻言心领神会,看出老朱已有退让之意。

  他暗自赞叹,这世上能让父皇束手无策的,大概只有朱政了。

  稍作沉思,朱标急忙趁势进言:

  “父皇不是有意让麟儿在军中历练吗?特意授予他骠骑大将军之职。

  然而,麟儿虽有才华,却未建赫赫战功,难以令人信服。

  如今正是绝佳时机,若能领军取得灭国之功,定能让天下归心,威名远播,无人敢不服。

  如此壮举,必将载入史册,成为千古美谈。

  父皇越是看重他,就越应给予磨炼的机会,一味溺爱只会误了他的前程。

  应当让他独立面对风雨,才能锤炼成钢,有所作为。”

  朱标话音刚落,老朱再次陷入沉默,脸上阴晴不定。

  良久,他挥了挥手,苦笑着说道:“罢了,不与他争了,我终究拗不过他!”

  刘和,去把那小子唤来,就说我们应允了!”

  “是,老奴这就去!”

  刘和连忙应声,不敢有片刻迟疑,转身疾步而出。

  老朱随后叮嘱道:

  “再去拿件厚衣裳给他披上,免得受寒!”

  “陛下放心,老奴明白!”

  刘和立刻答道,随即快步离去。

  不久后,刘和返回,身后跟着全身湿透、披着斗篷的朱政,缓缓入殿。

  老朱急忙迎上几步,仔细打量一番,见他神色如常,这才长舒一口气。

  随后冷声道:

  “你这孩子真让人头疼,罢了,这次东征倭国,就交给你指挥!

  如你所愿,可满意?”

  朱政听罢,面无喜色,眼中却泛起红光。

  他郑重跪下,重重叩首道:

  “祖父不必为我操劳,孙儿并非不知感恩,更非胡闹。

  祖父养育之情,孙儿铭记于心!

  但正因为如此,孙儿更要为祖父分忧。

  若不然,心中不安。

  况且,此次东征倭国,孙儿有必须前往的理由。

  唯有孙儿出征,才能确保带回土豆等珍稀作物!

  助祖父成就宏图大业,使大明繁荣昌盛!

  恳请祖父理解!”

  “好,好,起来吧,快起来!”

  老朱闻言,深受触动。

  朱政的话句句戳在他的心头,令他眼眶湿润。

  他赶紧上前扶起朱政。

  紧紧握住朱政的手,连连点头,声音微微发颤地说道:

  “好孩子,爷爷没看错你。

  咱们的麟儿一向让人省心。

  这一点,爷爷从不曾怀疑!倭寇算得了什么?你想去就去,爷爷全都答应你!”

  朱政坚定地点了头,望着老朱激动的脸庞,严肃地许诺道:

  “爷爷请放心,区区倭奴还不足以威胁孙儿。

  爷爷不必忧心!此次出征,孙儿必率大明将士凯旋!夺取土地,俘获人口,夺其物资,取其金银,毁其宗庙。

  抹去他们的文字与历史,将其纳入大明版图,成就爷爷拓土之伟业!”

  “好!爷爷相信你。

  有这样的好孙儿,还有什么可遗憾的?此乃平生最得意之事!”老朱开怀大笑,连连点头。

  然而,他忽然想起什么,神色顿时变得凝重,叮嘱道:

  “不过,你可以去,但必须答应我几件事。

  不然的话,就算你说破嘴皮子,爷爷也绝不会同意!”

  “爷爷请讲。”

  老朱语气不容置疑:“首先,无论何时何地,都要把自身安全放在首位。

  事有不妥,先顾自身安危,再作打算。

  倭寇跑不掉,何时开战都来得及,切莫冒险行事!”

  朱政郑重应允。

  老朱接着说道:“其次,倭国虽是非打不可,但也不能操之过急。

  必须精心筹备,周密计划。

  没有一年半载,根本无法做好准备。

  特别是你亲自领兵的情况下。”

  一切都要准备得万无一失!

  所以,请你稍安勿躁,耐心等待。

  仔细挑选精锐将士,操练水军,打造足够的战船……

  等我们确认毫无问题,才能安心让你出征!

  明白了吗?”

  朱政听后略作思索,随即果断应允。

  他深知,这样的灭国大战绝非仓促可为。

  尤其在古代,这样的大规模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调度,耗时必定不少。

  他倒也不急,只要明确由他领军即可。

  这正是磨炼一支精锐海军的好机会!

  后世伟人曾言:战略上重视敌人,战术上藐视敌人。

  倭国虽不及大明,但他必须全力以赴,确保稳操胜券。

  以压倒性优势一战定乾坤,不容任何意外。

  “好!这样一来,我也就放心了。

  到时候,等你凯旋,我会送上世间最珍贵的礼物!”

  老朱满意地点头。

  接着,他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。

  而后不再多言。

  只见朱政浑身湿透,头发不断滴水。

  老朱心疼不已,连忙摆手道:

  “好了,有事明天再说。

  你现在赶紧去泡个热水澡,喝碗姜汤驱寒,好好休息。”

  务必小心别受寒!

  说完,老朱挥手示意刘和上前伺候。

  “是,爷爷!”朱政应声答道。

  接着他向站在一旁默默注视的朱标拱了拱手,才告退离开。

  此时大殿里只剩下老朱与朱标二人。

  朱标心中微感感慨。

  刚才老朱与朱政间流露出的浓厚亲情令人羡慕。

  以往他认为自己与父皇的关系最为亲密,即便在皇家也属罕见,比寻常百姓家的父子之情更胜一筹。

  但如今看来,却远不及朱政与老朱之间的关系。

  朱标默默摇头,随即回过神来,认真问道:

  “父皇,适才朱樉提到的土豆之事,是否属实?真的能产四十石?”

  老朱听后笑开颜,点头肯定道:

  “没错,数月前我亲自试种,今日收获,果然如此!

  而且一年还能种两茬,简直难以置信!”

  朱标听罢,彻底放心,也满心欢喜:

  “太好了,这是上天护佑大明啊!

  百姓终于能过上好日子了!

  没料到倭国会有这样的奇粮,如此看来,必须出征!”

  “正是!”老朱点头道,“这次定要好好教训倭国。

  明日早朝,我便会宣布此事。

  届时就要着手准备征伐倭国了。”

  必须夺取其境内所有类似土豆的珍稀作物,以及石见银山,绝不能错失良机。

  如此一来,我大明的国力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!

  具体如何强大,连我自己都难以想象。

  说起来,这都要归功于朱政的努力。

  若非他常与外邦交流,还派遣郑和下西洋,我们或许至今都不会知晓土豆的存在。

  这孩子自幼对外界充满好奇,难怪主动请缨讨伐倭寇。

  朱标听后沉思片刻,忧虑地说:“朱政在演武中表现出色,出征倭国应当无虞。

  但我担心朝中官员可能会反对,尤其是淮西系将领,恐怕不会服气,可能引发麻烦。”

  老朱闻言眼中闪过寒光,冷笑道:“谁敢反对?我的决定不容他人置喙。

  既然朱政决心前往,我已应允,谁敢阻挠,必斩无赦!为了我的儿子,哪怕杀尽反对者,我也毫不犹豫。”

  说到这里,他转向朱标,语气严厉警告道:“此事你莫向李善长、蓝玉、傅友德等人透露。

  一切由我决断,听明白了?”

  既然答应了朱政领军出征,老朱立刻想到更多布局。

  特别是为了扶持朱政,早已开始削弱淮西势力的计划

  若是一再执迷不悟,他也再无耐心与对方纠缠下去。

  老朱自然清楚淮西集团与朱标的关联,因此早先已向朱标打过招呼。

  朱标听闻老朱毫不掩饰杀意的话语,不禁眼皮直跳,满脸惊骇。

  随即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,决定趁此机会询问清楚。

  当下便直接发问道:

  “儿臣斗胆请问父皇,为何对这些淮西武将及老臣执意要削弱?”

  老朱闻言一怔,脸色略显尴尬,随后忙安慰道:

  “你莫多疑,这也是为你好。

  他们权势过大,恐生祸端。

  将来只会碍事,我替你清理一番,你也好掌控。”

  “少来这套,哄谁呢?”朱标听了,无奈地翻了个白眼,在心里腹诽。

  他对老朱的话半信半疑。

  这么多年过去,若真担心控制不住,早该动手,何必等到如今?

  再说,凭他的能力和威望,多年辅政,根本无需担忧。

  在他看来,老朱此举明显是为了朱政铺路。

  既然话已至此,朱标索性直言道:

  “父皇不必吓唬我,儿臣又非愚人。

  岂会不知,父皇此举皆因麟儿而起?之前让麟儿主管军人转业事务,还一同乘坐龙辇检阅军营,又特意举办演武大会,授予骠骑大将军之职,节制兵马。

  这些安排,即便儿臣再迟钝,也看得分明。”

  说到此处,朱标目光锐利。

  朱标目光凛然,注视着脸色微变的老朱,缓缓说道:

  “自幼子入宫以来,父皇对他宠爱有加,这一点儿臣一直看在眼中。

  即便是儿臣,也自愧不如,更何况其他宗室子弟。

  如此厚待,怎可能是寻常弃婴可比?”

  “儿臣早有疑虑,但父皇未曾提及,儿臣也不敢贸然询问。

  如今,父皇既已让幼子执掌军权,又打压淮西勋贵,儿臣实在难解其意。

  此等举措恐生动荡,动摇国本,令儿臣忧心忡忡。”

  “因此,儿臣不得不冒昧请命,恳请父皇明示:幼子是否为父皇亲生?父皇是否有意让他继承大统?若属实,还请直言,父子之间何事不可相告?儿臣对父皇的决定向来遵从。

  况且,儿臣近年来体弱多病,精力日衰,难以胜任重责。

  而幼子天赋异禀,在父皇教导下更是卓尔不群。

  儿臣深感钦佩,也愿退位让贤,绝无半分怨念,只盼父皇赐示。”

  朱标将心中疑惑尽吐而出,毫无保留。

  接着,他目光灼灼,凝视着老朱,静候回复。

  然而,老朱听罢,顿时变了脸色。

  他在踌躇,是否该立刻告知朱标朱政的真实身份。

  若此刻全盘托出,朱标能否坦然接受?

  老朱清楚地记得,上次与朱标饮酒闲谈时的试探。

  当时朱标的反应充满迷茫挣扎,甚至坦言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孩子产生排斥心理。

 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。

  不论朱标是否接纳,老朱终究有义务告知真相。

  关键在于,老朱的目的并非仅限于让朱标认可朱政这个儿子。

  他的真正意图,是确保朱政成为皇太孙,稳固大明未来的继承权。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无限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皇孙: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,大明皇孙: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最新章节,大明皇孙:开局教朱元璋当皇帝 无限小说网!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,与本站立场无关
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,请发邮件至,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。
Copyright©2018 无限小说网